如何能成一個快樂的人
弟子問達摩: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自己快樂,也給別人快樂的人?
達摩笑著回答說:有四種境界,你去體會其中的妙趣吧!
一、首先,把自己當成別人,此是無我。
二、再之,把別人當成自己,此是慈悲。
三、而後,把別人當成別人,此是智慧。
四、最後,把自己當成自己,此是自在。
弟子問達摩: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自己快樂,也給別人快樂的人?
達摩笑著回答說:有四種境界,你去體會其中的妙趣吧!
一、首先,把自己當成別人,此是無我。
二、再之,把別人當成自己,此是慈悲。
三、而後,把別人當成別人,此是智慧。
四、最後,把自己當成自己,此是自在。
亲爱的读者,
经过26个月的讨论和探索,我们终于完成了对中国三大经典核心教义的在线讨论。
从个人发展和心灵修炼的角度去看,我们首先从老子《道德经》里认识了”道“本质,和走向它的道路。在了解了自我和如何超越它之后,我们在孔子的《论语》中了解到,履行我们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, 和实用的处世态度。 最后,在掌握了世界和超越它之后,我们从佛陀的《金刚经》中认识到,所有的教义和现象,无论多么的不平凡或壮丽,最终都是梦幻泡影,而要放下执着。
如果我们能够贯通这三部经典,并且将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我相信这会是个人发展和精神修炼道路上的一个坚实的基础。希望这些讨论可以为你的学习和修行打开一道方便之门。
借老子的话 “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” 这就是这阶段在线课程的最后一节课。 在修行的路上,见地上需要留意的我们大概都已经讨论过了,是时候去实验和实修, 把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。 如果您在修行上有进一步的问题,可与我联系。 谢谢您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。
我在这祝愿大家身体健康,福寿康宁。
李思明
2014年3月
当佛陀即将结束本经时,他测试他的学生须菩提 ,问: “当有人谈及我,人,众生,和寿者等观念时,此人是否明白我的教意?” 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,因为这些观念也仅仅是名字和心理的概念,我们不应执着于这些“法”,这些法不是最终的真理。” 佛陀慈悲的进一步宣说: “发无上菩提心者,对一切法,应如此知(觉知),如此见,如此相信和理解,而不生固定的执着。 当然,佛陀补充,这知见信解,也应用于这结论中。
一旦我们踏上学佛和修道的道路时,不同的老师,教导,知识,方法,技巧,和体验就会出现。 他们都是十分宝贵的,但我们不应执着于他们。如果我们能如本经般对他们产生正确的知见信解,我们将能走在坚实的道路中。
* * *
须菩提!若人言: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
须菩提!于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说义不?
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何以故?
世尊说: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
须菩提!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,如是见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
须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
在一些打坐的境界中,会出现无限宇宙的一合相。 这是真的吗?是最后的果地吗?一些到达那里的人,认为这就是了。但是佛陀在这章说:尽管它的壮丽和辉煌,它不是最终的,因为当我们着了相,便变成了和受制于它。因此,佛陀只描述了这状态,识别了它为名字般的暂时境界。
话虽如此,遇到这样的境界已代表了一些成就。我们要保持觉知,并继续于内部和外部用功。
* * *
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,于意云何?是微尘众宁为多不?
甚多,世尊!何以故?
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则(即)不说是微尘众,所以者何?
佛说:微尘众即非微尘众,是名微尘众。
世尊!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则(即)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
若世界实有者 ,则(即)是一合相。
如来说:一合相,则(即)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
须菩提!一合相者,则(即)是不可说,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。
阐述了真正的佛是超越形相和声音后,慈悲的佛陀提醒我们,真正的佛也不一定是没有形相和无有声音; 并提醒我们不要满足于与真理的认识和觉悟,更要努力的从认识和觉悟的基础上修行。
佛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我们的心习惯把世界看成非黑则白的对立:当有人说了“有”,我们便紧抓着这个“有” ,当有人说“空”,我们就紧抓着这个“空” 。其实在正觉中,我们既不是“有”,也不是“空”,既不是不空不有,也不是即空即有,强名曰:真空妙有。这是禅的精髓。
其次,得到了上述正确的认识后,有些人可能会说,好吧,我们已经觉悟了,现在,我们已经成佛得道了,不用再修也没人可修了。。。 真是这样吗? 也许只有诚实的自我也知道。 但是,我们在历史上乃至今天却经常会发现,是很多学生和老师因落入了这个理解,虽然成为了一个思想上“觉悟”的人,但却缺乏真正的诚实,美德和精进,而得不到进一步的成长(如不倒退) 。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,虽然完美的外观并不一定代表佛,没有完美的德行而能成佛的说法是错误的。
在实际的修行中,是有特定的过程和验证的,这是不同地方,不同传统的大师们都报告过的。 在佛家的传统中,楞严经就对修行真理的蓝图和阶段作出了详细的描述(见佛家经典) 。
因此,楞严经中论到, “理即顿悟,乘悟并消; 事非顿除,因次第尽” 。觉悟是可以突然的,扫除一切心理的障碍,但修行却是一步一步前进的 。
共勉之, 察之。
* * *
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: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须菩提!莫作是念:“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。
莫作是念!何以故?
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说断灭相。
继我们前面讨论的“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”和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”,本章佛重申,真正的佛是超出形相和声音的。 如果一个人“看到”或“听到”佛,并跟着他们走,他很有可能已经偏离了正道。 下一次当你看到或听到类似佛的影像和声音时,一要特别留神! 保持你的专注,稳住你的中心, 不要跟着影像和声音走。
* * *
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?
须菩提言:‘如是!如是!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
佛言:须菩提!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,转轮圣王则(即)是如来。’
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
尔时,世尊而说偈言:
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
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
To conact Derek you can use the contact Form on the Contact Page.
Phone - (+86) 133 8714 8778
(English) To contact Derek you can use the Contact Form on the Contact Page.
最近意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