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佛言。眾生以十事為善。亦以十事為惡。何等為十。身三。口四。意三。身三者。殺。盜。婬。口四者。兩舌。惡口。妄言。綺語。意三者。嫉。恚。癡。如是十事。不順聖 道。名十惡行。是惡若止。名十善行耳。」- 四十二章經 4
剛才,第三章簡單介紹了五個基本貪的範疇- 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另一方面,就是它們的反面,也就是大家都可能會掉進的“嗔”。
第四章,是另一個 elaboration。
修行者究竟要注意些甚麼,在日常生活的範疇中,如何去鍛煉呢?第四章就引入了佛家十惡十善的概念,我們看一下原文。
“眾生以十事為善,亦以十事為惡“ 是哪十種呢?
身體上的有三個,關於口的有四個,意念上面有三個,總共有十個。
“身三者:殺、盜、婬;口四者: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綺語;意三者:嫉、恚、癡,
如是十事,不順聖道。“
當我們麻木跟著走它們的時候,就不是順著真理的生命狀態。所以就叫十惡行,怎樣定義惡行?就是由無明去驅使這十種行為出現的時候,就爲之惡行。這裏的關鍵是”行“字。但當“是惡若止”的時候,這就是十善行。
所以,這章就簡單介紹了十個佛學的項目,十善(十惡)。在我們築基的時候,即建立基礎的時候,要留意自己有沒有十種不善的習慣,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覺察它們,然後見到它們出現的時候,放下、停住它們,當我們能夠做到的時候,那就爲之十善行。
這裏有兩個層次
第一,就是停止了由無明驅使下的行為,第一步,先把它們止住。
第二,除了停止之後,我們會否有另一種方式,透過真理去衍生、轉化出來,處理同一樣的事,而且用不同的心態與心法去對應,是一種善行。這就是第二個階段的善行。
第一個階段是靜止惡行,第二個階段是取代惡行,把它變成善行。要如何取代呢?以下會繼續跟大家説明。
先講一下十事的惡指的是什麼,這是根據我台灣老師的演繹。首先是殺、盜、婬。
殺就是narrowly 代表殺人,但殺人都有幾個 conditions 吻合,才符合殺人的定義,有些像在現今的法律底下,先要有動機,而且是親手謀殺,如何謀殺等等的條件都符合的情況下,就爲之犯了殺戒。
至於盜,就是偷盜。何爲偷盜呢?別人沒有說要給您的東西,您自己就拿走,如果問過對方,而對方同意給您的就不算。所以,嚴格來說,就像我有一個親戚,在年輕的時候,有一次在路上撿到一張八達通(悠游卡),不知道怎的後來被警察截住了,檢查後被發現拿了別人的八達通,然後就被告上法庭,說是偷盜罪…… 這就是沒有物主的同意之下,把別人的八達通據爲己有,這就是偷盜罪。
至於“婬”,這裏有狹義的,也有廣義的意思。這個字是女字為部首,狹義的解讀,是指不當的性行為,或者過份的性行為;廣義的,就是指所有感官上過份的追求,不單是性行為,也都可以包括感官上,比如説,我很喜歡看漂亮的東西,很喜歡聽悅耳的音樂,很喜歡聞香香的東西,很喜歡吃美食。過份,過度的追求那種感覺,都是婬字所包含的。
所以。前面三個都是身體上面的一些行為,我們需要留意的。至於,關於“口”呢,有四個:
第一個叫“兩舌”,即是講是非;我和您講一樣東西,我和他又講另一樣東西,這樣的挑撥離間,講別人的不是,說誰好誰不好等等,都叫兩舌。
第二就是“惡口”,講話很難聽,很衝撞的,很令人有 hard feeling,甚至傷害性的,這都是叫惡口。
第三個叫 “妄語”,或者 “妄言”,就是謊,根本虛妄的東西,沒有就説成有,有做過的事情又不承認,沒辦到的就說已做好。
第四個,“綺語”,即沒有什麼意義的閑話,我們香港人稱它爲“吹水”,不知在吹什麼,講一大輪之後,也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,那就是綺語。
以上就是四個關於口的惡,我們是需要留意的。
至於意念上呢,基本上就是貪、嗔、癡。貪就是上一章所説的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嗔就是嫉妒、憤怒、看不過眼、對別人有意見,甚至覺得別人很煩,都是一種輕度的嗔,因爲有抗拒之心。
我們前一章都有提到,貪的另外一面就是嗔。“癡”就是迷惑,都不知道自己爲何別人做,我就想跟著做,就是一種癡,覺得自己的習慣就是這樣,就莫名其妙的繼續做,那是一種癡於自己的想法,癡於自己的執著,癡於自己的生活思維模式,或者執著於不正確的知見,都是屬於癡的狀況。
如果跟著十惡慣性走,就為之惡,生命能量隨之下降。其實中醫系統都有些證據,這都會反映在身體上。
貪就傷脾、嗔就傷肝、癡就傷心腦、婬就傷腎、殺盜口業就傷氣神。
所以,在養生角度來看,這十惡對我們的身體是會有直接的衝擊,大家都要留意,盡量避免和減少十惡的發生。
如果我們不做十惡,又可以怎麼面對世界呢?我們可以將它變成十善。譬如,我們對人是有慈悲心,不論對人,對動物,對環境,對財,對法都可以有佈施之心。Instead of 過分浸淫一些感官的追求,我們追求一些合適的行為,生活,享受是可以的,但不要過量不要過分。
説話方面,我們要正語,就是説真實語,說柔軟語,說一些令人聽起來舒服的,正面的,避免令人難堪的,沒話説的,就乾脆不要胡説。還有向善語,就是修行人出口三句,就開始說修行的東西,那就是一些有意義地運用嘴巴的好方法。避免說不著邊際的說話,浪費自己和大家的精氣神。
去除了貪嗔癡以後,我們就可以精進,有正的意願,正的知見。這是需要慢慢的摸索,恆常在生活中檢討,有不正確的地方要停止,然後思索有什麼正面的方式,可以在同一個場景應用到,這就是我們要做的。
這就是第四章了。
重申一下這裏的重點,不單是十事的字面介紹,而是“行”字。
怎樣有一個惡行,無明的負面的行,把它止住,然後轉變為一個正面的行,以真理為主導,正向為主導的身口意。
這就是這章的重點,也是修道的根基。
在我們明心見性,開悟,超越二元對立以前,就是要去除這些雜質,所以這都是基礎。是每一個修道人都必須要經歷、鍛煉和提升的地方,而且是要時刻在生活當中,保持察覺,反復檢查自己有沒有惡的成分冒出來。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