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嚴經十行品饒益行第二,般若部分解讀:

1不離眾生而有顛倒,不離顛倒而有眾生;

2顛倒內無眾生,眾生內無顛倒;

3顛倒非眾生,眾生非顛倒;

4顛倒非內法;顛倒非外法;眾生非內法,眾生非外法。

這是佛教的核心,般若智慧的表述

1「不離眾生而有顛倒,不離顛倒而有眾生」

認知cognition中,眾生在觀察者的認知中生起,為二元對立的一層(觀察者,眾生),故一元真理的立場中,二元的生起和描述為一種顛倒,故只要見到眾生,某層面上看已是一種顛倒。

2「顛倒內無眾生,眾生內無顛倒」

思想概念中,無真實穩定的事物:故顛倒的思想描述內,沒有真實的眾生,而真實的眾生內(真實身心生命總體),沒有虛幻的顛倒

3「顛倒非眾生,眾生非顛倒」

再深入,一元中,亦不能說顛倒就是眾生,眾生就是顛倒;因為一包含二,二還可以是二,不能說到了一後就沒有了二。i.e. 超越二後,連一都要超越

4「顛倒非內法;顛倒非外法;眾生非內法,眾生非外法」

無明主導的顛倒,非內(內在想像和覺知),亦非外(想像和覺知的內容);同樣地,眾生非內亦非外。因為內外為無明大腦的任意劃分,超越對立後,並無名詞的對立,形容詞的對立,動詞的對立,只有總體的存在與宇宙法則之下的無盡生滅。

總結來說,般若智慧中,明心見性的狀態中不會出現以上四種的錯誤見解。故離四句(1, 2, 是1是2, 非1非2)後,會絕百非。反覆觀察中,般若不二智會逐步建立,帶領生命進入真實的世界(法界)。

故這四句為佛法的核心,悟者入道。饒益行主講持戒,端正自己,與道相應。故在生活的各種場景去參這四句,並離這四句,為持根本戒也。


Comments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