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Aug2025 Taochat – Aug31(sun)
Due to schedule conflicts, Aug online community Taochat has be rescheduled to Aug31, 2025 (Sun). Discussion content will be shared closer to date.
-
四十二章經 6 – 忍惡無瞋
「佛言。惡人聞善。故來擾亂者。汝自禁息。當無瞋責。彼來惡者。而自惡之。」- 四十二章經 6 這四十二章經其實也頗爲讀者友善,很簡潔扼要,有點像《道德經》,幾十個字而已,假如用原來的梵文演繹,這些經文可能需要五六頁的文字,以比較長篇的方式去表達,而中文就比較簡練直接的。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句,“惡人聞善,故來擾亂者“。用現今的語言來說,就是當惡人知悉一些善行時,就喜歡去搗亂,但當遇上這些滋事者的時候,佛陀自己就不會被牽引,“汝自禁息”即自行把混亂平息。“當無瞋責”意思就是不會跟他們爭辯,也不會責備對方。因爲,佛陀覺得,主動搗亂的惡人,他們自然會承受惡果的。 這也是英文的“ an eye for an eye, the world goes blind”的意思。如果別人揍您一拳,您還手的時候,無止境地,對方繼續揍您,您又跟對方混戰嗎? 所以,比較有效的止惡方式,並不是以牙還牙,而是把它平息,把惡的念頭與行爲都平息掉。這就是一種比較高明的處理方法。 其實,這都能對應用到我們辦公室的場景。 工作的時候,有些不那麼正面,慵懶的,不負責任,沒有承擔能力,甚至乎是挑撥是非的同事,我們都有機會遇到。偶爾我們會看不過眼,覺得不能接受,甚至乎會有衝動上前糾正,譴責或者是投訴他們。佛陀在這裏,就建議不要這樣做,因爲,遲早有人發現他們不做事,只放嘴炮,或者是挑撥是非等等,那些不正面的行爲,為工作環境製造不少煩惱,這些人遲早會爲自己的行爲而承受後果的。 我們可運用不二懺悔。 不要分別究竟是對方凶悍,還是我比較兇,總之有懺悔之心。我懺悔遇見這樣的行為,我懺悔身處在現象之中,我懺悔自己不能夠正面地處理,未能及時穩住正念,反而被這些牽現象著走,煎熬了幾個小時…… 不二懺悔,惡相自去。 無論是外在惡相,還是內在惡相,只要我們懺悔,它們就會離開。 關於這一章的標題【忍惡無瞋】的“忍”字,要補充一點。一般人看到這個忍字,就覺得是把情緒忍住,不釋放出來。其實,這是不健康的,這裡的忍,不是叫您忍住情緒,而是說,連生起情緒的念頭都要放下,回到正念那裏,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忍。當回到正念之時,不是說不再理會外面的現象啊,其實是可以繼續容許現象存在,但我們要保持在正念之中去觀察,這樣就爲之忍。 佛學的另一個 term 就稱這為“耐煩”– 忍耐麻煩。 這個世間裏,有很多麻煩的人和事,包括我們的自身,都會生起很多麻煩,因為以前一些不正確的知見和習性,這些麻煩會不斷的出現在個人的層面,他人的層面,世界的層面,都會發生。 所以,耐煩就是六波羅密裡面的第三個– 忍辱。 忍辱並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,那個忍住情緒,忍住侮辱,忍住羞辱的那個忍。而是回到耐煩,回到正念之中,去觀察去面對,才算是真正的忍,這是很關鍵的。萬一理解錯了,就會衍生很多身心的問題,因爲,如果大家誤會了,以爲忍辱是壓抑不安,不妥協的情緒,這個時候,就會把問題擠壓在身體裏面,隱藏在某一個部分,這樣對身體與思想都沒有好處。這些都會像計時炸彈, compress 過久,當我們一放鬆的時候,就會爆發出來。就好像做夢的時候,爲什麽這麼多的煩惱爆發出來呢?因為白天我們有很多東西壓抑在裡面,晚上一睡覺,一放鬆,它們自然又浮現出來。 所以,强行壓抑的話,是治標不治本的。那,治本的方法是什麽呢? 就是我們得看清楚,完全接受這個世界現象,穩住在正念之中,容許它們發生,但又不必要跟著它們走。這樣,當我們很透徹地觀照到,看清楚的時候,我們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,不會被這些情況 bother 到,就是這裡所說的“忍惡“。 我先停一停,大家深化一下。 “忍”– suppress,以及“耐煩”– 正念之中的 embrace。大家能感受到兩者之間的差別呢? 至於面對身邊的人或家人的時候,都會有煩惱。雙方想法跟自己不一樣,生活習慣不同的時候,大家是在忍,還是在耐呢? S: 當忍唔到既時候,就好自然會爆粗(駡髒話)架啦~ 爆粗就是瞋恨之心了,以言語去攻擊。或者把情緒爆發出來就是瞋。 S: 不過,又唔係每次都係咁既。例如遇到一個傻人閙你,如果你知道對方係傻既,自然你會避開,亦唔會嬲或閙返對方,因爲你知道對方無特定對象,亦未必知道自己閙緊你。 您剛才的就是思想上的轉換,未轉之前,覺得有人在罵我,轉了之後,就不一樣了。是對方本身有問題,其實不是在針對我,因此覺得自己沒被 offended,所以也不需要 respond。 還有,在工作和家庭環境中,是很好的鍛鍊場。把自己埋藏在深山,是修不到這些,因爲沒有人,您就只有自己一個去面對內心。 但當您進入社會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每樣都有。我們的忍和耐有什麽不同呢?是否真正能做到耐呢? 如果遇到身邊人有十次的挑釁,我們可以有多少次可以忍,可以耐,可以穩住正念,又有多少次要差點發飆的趨勢呢?這就是我們的 KPI(key…
-
四十二章經 5 – 轉重令輕
「佛言。人有眾過。而不自悔。頓息其心。罪來赴身。如水歸海。漸成深廣。若人有過。自解知非。改惡行善。罪自消滅。如病得汗。漸有痊損耳。」- 四十二章經 5 我們先看看第五章【轉重令輕】,佛陀是怎麽的說。 “人有眾過”- 人就有不同程度的過失,即與真理不相應的身、口、意行爲。 “而不自悔”- 我們很多時候都不懂反省和改進,一般都不知道自己有過錯,就像喝醉酒一樣,總是覺得自己沒醉。 但是當我們“頓息其心”的時候,就好像我們安靜下來,在快要睡着,在睡夢中,或者是夜闌人靜的時候,就會感覺到自己的習性浮現出來,那就是 “罪來赴身”的情況。這裏有兩個層面,第一個是自我,當心靜下來的時候,就會看見裡面的真實情況,一些不正面的,比如是貪、嗔、癡、執著、無名的情況就會浮現出來。 第二個層面,就是在外在世界的顯現。除了剛才提到,屬於內心的顯現之外,個人的習性,都會往外 manifest, project, 和 draw 到 external world。比如說,我是一個嗔恨性很強的人,遇到一些不妥當,不公義的事情,就會容易感覺氣憤,很想攻擊。於第一個層次中,内心就會整天都浮躁不安,那就是屬於 Internally 的層面。 Externally 的罪,就是因為我這樣經常生氣的態度和行為,令周邊的人都會被相應的行為吸引過來,然後聚在一起相互影響。譬如我嗔心很重的,當身旁有人走過,有一個人看我一眼,我總是覺得他在啤(瞪)我,我就啤一啤他,他好像又再啤我,然後我就怒啤回去,越瞪越氣炸,初而口角,繼而動武。那就是屬於外在環境的顯現,“罪來赴身”就是這個意思。 接著的“如水歸海,漸成深廣”又是什麽意思呢? 就好像河流匯進大海,或者是雨點掉進大海一樣。我們每天身口意的行為,就好像一點一滴,這樣地匯聚在我們的生命裏面。如果我們不察覺它,也不願意改變它的時候,它就慢慢積習,形成了我們的習慣。不論在身體上、説活習慣,思考模式等等,慢慢就成為一個大海,又深又廣的,一個習性的海,這就是一般人的狀態。 其實,我們性格的由來,就是透過不斷地重複我們的身口意的行為,慢慢匯聚而成的,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,一個生活的、思想的、各方面的習慣。一般人似乎就是比較被動的,當習慣形成了之後,就繼續讓它這樣下去,而且又不覺得有什麼問題,我本來就是這樣,一直以來都是,就是習慣了這樣,所謂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。 但是,至於修行的人,有什麼不一樣呢?這《四十二章經》就這樣說:“若人有過,自解知非”- 修行的人,有一個内省、反省的能力。他們看到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,無論是世間的,或者是出世間的,都會自己去了解,去面對,以及認識到自己有什麼不足。 比如我說經,說不到一半,開始有人睡着了,那我就會自我反省,去瞭解是否我的 tone 太平板,是不是我說得太 theoretical,是否自己本身精神狀態不是很好,還是怎樣呢?我會不斷的檢討,然後去調整,看看自己是否時間安排得不是周到,這個場地冷氣會不會太强了,那我就會加以留意,下次就去想辦法去改善。 所以,下一步就是:“改惡行善” 怎樣才算是惡呢?從心靈的角度來看,就是所有與真理不相應的東西,就稱爲“惡”;在生命的能量方面,所有不是正面的東西,都是“惡”。我知道自己在這裏做得不好,或者似乎不是很正面,或者不是很與真理相應的時候,我就開始改變,不如我換一個身口意方式,令它更正面、更與真理相應,這些行爲都是改惡行善。當有這樣的心態,和能夠不斷努力的時 候,這個罪,那些不正面的,和真理不相應的,慢慢就會消滅,習性就會越來越弱,弱到一個地步,就消滅,就“罪自消滅”了。 這個情況,就好像患上了重感冒的人,出了一身汗之後,就會慢慢痊愈,本來身體裏面有些寒 氣,陰氣、一些不正面的、和真理不相應的身口意,和習性,自透過内省、探索與改善之後,就能把它們排出來,或者轉化,然後就變成一個正面,和與真理相應的情況,那就是“如病得汗。漸有痊損耳”的意思。 其實,這也是藥師經的一部分,是最高的藥經,最高的治療經,也就是說身心的治療。本來,我們一般民衆,都很少會察覺到我們的身心是有問題,身心和真理上是有偏差的,但當透過我們的内省與改進後,慢慢把偏差放下,就可以從回原本健康的狀態。 好,讓我看看以前的筆記,再總結一下。 這裏也響應了佛陀的基本教法—《四聖締》苦、集、滅、道中的由“集“致“苦”。假如我們犯錯後不知悔改,真心便會熄滅,我執與無明繼續延展,惡質的習慣和負能量積習,最終落於自身之中,像川流湧進大海般,日趨深廣。這就是無明的積習,招致身心的痛苦。 反過來,如果犯過後,能承認犯錯,並願意改過。由惡轉善,這些惡習就會慢慢消除,就像患病時出一身汗,然後就痊愈一樣,有正確的道路和方法,就是道(也就是朝著真理走的道路),當一直走下去的時候,錯誤的執著和習性,就會慢慢消除,錯誤的知見和煩惱也會逐漸滅掉。也就是苦、集、滅、道中的由“道“到“滅”。 再補充一下,一些修道人看不起儒家的學説,覺得這些世間法,道德道理,沒有去到形而上最終極真理的高度,但是呢,儒家寶貴的地方,就是能幫我們建立一個好的根基,孔子也說過,一天裏面,要三省其身。自我反省三次:起床一次,中午飯後又反省一次,晚上睡覺前又反省一下當天所做過的事情,看看是否屬於正面的呢?是否與道相應呢?有什麽做得不足的地方嗎? 這些才是真修行。 真修行不單是打坐,念經,做禮拜。 真修行是認識,不斷改進自己的身口意,這爲之生命的改造。所以,這一章很清楚地闡明內省,和不斷改進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