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沙門
-
四十二章經 3 – 割愛去貪
「佛言。剃除鬚髮。而為沙門。受道法者。去世資財。乞求取足。日中一食。樹下一宿。慎勿再矣。使人愚蔽者。愛與欲也。」 – 四十二章經 3 我們先看一下原文,“佛言,剃除鬚髮,而為沙門 ”。一般傳統的佛教儀式,就是要出家,要全職修道,就是需要削髮為僧,而儀式上成為一個佛的弟子,就稱爲沙門。 然而,我們需要怎樣做呢? “受道法者“ 就是要“去世資財,乞求取足”。 第一,就是去除物質上、世間財物上的執著,和貪求。所以在傳統的印度佛教裏,他們會出家,會散掉自己的資財,辭別親人,至於吃飯呢,他們就會去托鉢,每天去敲門乞求食糧,而且是 “日中一食“,意思是每天只吃午飯,早餐跟晚餐都不吃,這就是古印度的傳統。 至於“樹下一宿”是什麽意思呢?他們沒有自己的家,因為沒有財物,沒有資產,有時候,有些皇帝或會蓋一些廟宇給他們住,否則他們就是住在森林裏面。在印度的場景裏,就是熱帶氣候,草原樹林,有些灌木,菩提樹等等。樹下一宿所指的,就是他們連對同一棵樹,都不會連夜的寄居,就是連在同一棵樹下休息的那份執著,都要破除。 “慎勿再矣”,就是指不再重複。 “使人愚蔽者,愛與欲也”。 其實第三章究竟在説什麽呢?我們第一、二章,就講到修道的結果是怎樣,而第三章開始,就是我們修道的實質內容,應該怎樣做,怎樣去修行。 第三章的第一個重點,就是說我們的貪心。一般我們的小我所追求的,所執著的東西是什麼呢?這就是第三章所講的。 我把它的內容,歸納成五個部分,而中國的修行者,一般形容“貪” ,有五種。大家有沒有聽過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 至於第一句的削除頭髮,其實是什麽意思呢?不是說單單剃掉頭髮那麼簡單,而是去掉我們對外在,對“色”的貪,對美麗東西的貪,因為頭髮,尤其是健康,烏黑的長頭髮,其實是一個很優逸的景象。所以很多人都留長頭髮,古時候的女孩子男孩子都會留長頭髮,會裝扮,梳理得整整齊齊。這個是對美色的一個追求。那爲什麽要削掉頭髮呢?就是明知道人喜歡頭髮,我偏要剪掉它,以表明我是有決心是衝破我自己的執著,而執著的其中一部分,就是對美色的執著。這就是第一點。 第二點,除了對色的執著,還有什麼執著呢?那是很普遍的,就是對財的執著,尤其是我們香港這個地方,對於這份執著特別的強。執著於銀行戶口有多少個數字,收入是多少,住的房子有多大,價值多少,住在哪一區。這些都是對世間的財物的追求,嚴重者就變成執著。 所以,去世資財對一些出家人來說,就是是一個挑戰。能不能把親愛的錢財、物資都可以撒放出去,放下呢?所以 symbolically,去世資財,其實就教我們放下對世間財物的一個貪念和執著。 第三點,爲什麽要乞求取足呢?基本生活的需要求人施捨;吃的、住的地方、日常的必需品、衣服、所托著的那個缽等等,對於古印度的出家人,他們都要去乞求,比如去求當時的皇帝去補助僧團日常生活的開支,住宿等。這就是傳統印度出家人的生活方式,不會有一個自己的 fund 去 sustain 他們的運作。 當然,隨著時代的轉變,後世的印度,或者是傳到中國之後,又有不同的制度出現。譬如中國的出家人會自給自足,會自己下田耕種,種菜,種稻米。而印度的,連這一步都沒有做,一定要去托鉢化緣。但是,我們不是在討論哪一方的制度比較好,或者不好。這裏的精粹,是要在乞取的時候,一般來說,都不是那麼容易去接受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試過到街上賣旗,提著一個錢袋 “先生小姐,唔該幫手買個旗丫”,然後他們就扔一兩塊錢進去。這是要放下自己的尊嚴,然後去請求人家去支持某些慈善機構。 這個過程,其實對於修行上,是一個很好的練習。我要放下我的尊嚴,對於名聲的執著或者是追求,然後去跟其他人乞求。這裏我們看到,乞求取足,其實是在説明要去掉我們對名聲、外在的 reputation 和social status 的堅持和執著,並且去除我慢。 就好像我們在做禮拜、練習的時候,要放下,要鞠躬,要五體投地。其實這就是象徵要放下對自我中心的執著、我慢。這就是乞求取足這一句的意思和作用。 在這裏,也會感受到緣起的無常。當乞求的時候,有施主給飯,就得有飯吃,如果沒有人施捨,就沒飯吃了。這就是世間無常的體驗與感受了。這就是關於“名”的。 最後兩個,就是關於“食”和“睡”。“日中一食”就是去除我們對於吃的貪念。在物質豐富的地方,其實飲食除了令我們溫飽,和補充能量之外,很多時候,也變成一種享受。比如是味覺上的享受,吃的東西是否很新鮮,或者有 variety,令我們的觸覺得到了刺激,那種是一個吃的享受,享受是沒問題的,有福報就享受,是很正常的,但如果我們執著長期都有吃的刺激,那恐怕就變成一種束縛了。 不論是亞洲人、中國人,或是香港人,都特別喜歡吃東西。大家可以反思一下,當我們每天吃東西,其實那個 purpose 是甚麼呢?我們吃多少,是單純身體上的需要嗎?有多少是額外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享受呢?後者就是修行人要留意的地方。如果過度追求,不單止變成一種束縛,也會助長小我的執著,和貪食的執著。 最後,“樹下一宿”也一樣。是關於生活資具上的貪,和渴睡。不是叫大家不睡覺。適當的休息是需要的,但適當休息足夠,充滿電以後,就應該要起床了,要動的時候,我們就要起床活動了。 以上就是五個貪了。我們可以反思一下:自己的人生之中,對美色的貪求、追求有多少?對財物的追求有多少?對名聲的追求又是否合理?日常所吃的食物,是否充足恰當的呢? 作息和生活上對的資訊追求,是否適宜?這些,都是修行人時刻需要去反省的。 貪的問題,就是會虛耗生命能量。這裡說的貪不是指一般的追求,不是針對基本對食物、飲食的需求,而是過份的,excessive 的程度,當太超過的時候,就會變成沉迷。就像賭博一樣,離開了賭場之後,都經常想著要回去,或者,當這個行為影響到正常生活的時候,就已經是屬於失衡的情況,這是會讓人無止境地去追求,不能自拔的。 那麽,究竟誰在貪呢?當然就是由小我去主導,就是小我去貪這些東西。本質上,這是短暫和虛幻的。但其實,貪也有不同的層次。剛才所說的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- 是屬於外在的,比如是食物、財物等。中度的貪,就是一些對名利、權力、感情的執著,都是貪的對象。 至於大貪呢,其實對於內在的境界,都可以是一種貪。所以修禪定的修行人要留意嘍。當一些很絢麗、很燦爛的禪相,或內在境界出現的時候,如果對他們有所執著,其實都是貪的一種。 但是,說到貪那麼的惡劣,唯一沒有副作用的貪,就是—貪修行只要把貪念轉移到修行上:修大道,修真理,修解脫,修回家,回到真正的自身,修法身……這些都屬於良性的貪。 因為,回歸大道的時候,我們是超越了二元對立,達到心物一元,包容一切,也能容納森儸萬象,那時候,當您都與全世界融爲一體的時候,還有什麼可以貪,哪裏還有貪的對象呢? S:“ 與全世界融爲一體啫係咩意思?”即內在的境界,您已經是與全世界為一,您就是全世界。以方便的説法,就是變成大我的時候。譬如說,這間房裏,我們五個人,分開看就好像五個獨立的個體,五個個體以外,有個投射屏 幕,有個房間。但當我們的覺知,對自己的概念,由一個獨立的身體,轉化成整個空間的時候,我們就變成了這間房的整體。當我變整個房間的整體時,我就不需要再貪某張書桌,或者某個屏幕,或者是某一盞燈。因為我已經成為了書桌、屏幕,和燈的整體。就好像娶老婆一樣,當您結婚之前,您覺得娶了老婆回來,好像一個外在的人,變成了我的一部分。娶了老婆之後,您倆就成為了一個整體,不需要再貪了,因爲心量已擴大了,大家已經成為了一個整體。 另一個例子。譬如我們剛剛去了武當山,住了一些很美的民宿。在還沒住之前,我覺得那裏很…
-
四十二章經 1 – 出家證果
「佛言。辭親出家。識心達本。解無為法。名曰沙門。常行二百五十戒。進止清淨。為四真道行。成阿羅漢。」- 四十二章經 1 這裏每一章經典,都擁有一個四字的標題,去表述的那一章的宗旨是什麼,而這一章的標題是《出家證果》。 這一章分爲 2 部分; 第 1 部分:“佛言。辭親出家。識心達本。解無為法。名曰沙門” 第 2 部分:“常行二百五十戒。進止清淨。為四真道行。成阿羅漢” 第 1 部分提到沙門,大家知道什麽是沙門嗎? S: “出家修行既人。” 是的,第 1 個部分,就是闡述什麼為沙門,由佛陀的角度,他是怎樣看,如何才是一個修行的人呢。我們每一句去看,這裏有三句,如果三個條件都符合,就可成為出家修行人。 第一個條件,就是辭親出家,辭親一般來説,狹義的,就是指辭別親人或家人去道場修行。也就是我們傳統宗教意識上,拜別親人,出家去一個道場專心修行,這就叫辭親出家。但廣義一點去看,真正要做到出家,是 more than 形式上的出家。如果大家辭別親人,去廟裏面修行,但是心裏充滿各種個人慾望,充滿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,嚴格來說,都不是修行人。 真正的修行人,在各種角色都可以修行。所以廣義來看,辭親出家,應該是放下各種執愛的煩惱和偏見,錯誤的知見,以及情感、情緒上各種錯誤的偏執。能夠意識到,和放下,就是辭別這些我們覺得很親愛的東西。而對於那些顛倒、執著親愛的東西,如果我們能夠放下,廣義來說,這就稱爲出家了。 聽到這裏,大家還 ok 嗎? 這很重要哦,因為古代很多寺廟也是避難所,沒飯吃,或者需要接濟的人,可能會短暫地去投靠寺廟,甚至在動亂的時代,有些罪犯或通緝犯,都躲進那裏,當和尚回避一下。但是,當中也有真正的修行人,嘗試利用這個環境,去提升自己,認識真理。 這就是第 1 句– “沙門辭親出家” 好,來到第 2 句–“識心達本” 什麽是識心達本?識心就是認識自己的本心,也稱爲明心見性。這裡有兩個層次,如果我們嘗試從文字上拆解,識心達本有兩個字:“心”和“本”。要怎樣從文字去演繹呢?識心, 就是認識個人的思想意識心,就是個人心的層面; 達本, 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,超越個人分別層面的真理本源。所以,認識自心,認識本源,是兩個層面的認識和到達。所以,如果我們拆解明心見性,也可以用這個架構去理解,明自心如何生起,見到本性本源,它的存在,和自身的關係是怎樣,這就是明心見性。 S: “其實明心見性的心,係咪就係阿賴耶識呢?” 阿賴耶識是一個佛學的 term,是一個唯識宗的用詞。我覺得阿賴耶識的定義,so far 也不是太清晰。表面比較沒有爭議性的定義,就是它屬於一種背後的 database,所有人背後的universal database,由那裏所衍生的個人概念、身心、業力,種子,全部都是由這個資料庫走出來的。這是不是你對阿賴耶識的認知呢? S: “差唔多啦。”所以,這裏的明心是否明“阿賴耶識”? 我覺得, 這個 database 都是必經的階段。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