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

  • 離四句, 絕百非

    離四句, 絕百非

    華嚴經十行品饒益行第二,般若部分解讀: 1不離眾生而有顛倒,不離顛倒而有眾生; 2顛倒內無眾生,眾生內無顛倒; 3顛倒非眾生,眾生非顛倒; 4顛倒非內法;顛倒非外法;眾生非內法,眾生非外法。 這是佛教的核心,般若智慧的表述 1「不離眾生而有顛倒,不離顛倒而有眾生」 認知cognition中,眾生在觀察者的認知中生起,為二元對立的一層(觀察者,眾生),故一元真理的立場中,二元的生起和描述為一種顛倒,故只要見到眾生,某層面上看已是一種顛倒。 2「顛倒內無眾生,眾生內無顛倒」 思想概念中,無真實穩定的事物:故顛倒的思想描述內,沒有真實的眾生,而真實的眾生內(真實身心生命總體),沒有虛幻的顛倒 3「顛倒非眾生,眾生非顛倒」 再深入,一元中,亦不能說顛倒就是眾生,眾生就是顛倒;因為一包含二,二還可以是二,不能說到了一後就沒有了二。i.e. 超越二後,連一都要超越 4「顛倒非內法;顛倒非外法;眾生非內法,眾生非外法」 無明主導的顛倒,非內(內在想像和覺知),亦非外(想像和覺知的內容);同樣地,眾生非內亦非外。因為內外為無明大腦的任意劃分,超越對立後,並無名詞的對立,形容詞的對立,動詞的對立,只有總體的存在與宇宙法則之下的無盡生滅。 總結來說,般若智慧中,明心見性的狀態中不會出現以上四種的錯誤見解。故離四句(1, 2, 是1是2, 非1非2)後,會絕百非。反覆觀察中,般若不二智會逐步建立,帶領生命進入真實的世界(法界)。 故這四句為佛法的核心,悟者入道。饒益行主講持戒,端正自己,與道相應。故在生活的各種場景去參這四句,並離這四句,為持根本戒也。


  • 自他

    自他

    十度萬行度自他 一元之中融自他 有緣相應本心會 同體大悲現萬花


  • 心意念

    心意念

    心,指思想認知分別心 意,指個人主導之生活意圖 念,為生命可能與導向之選擇 心變幻無常,隨總體時空因緣轉 意眼界有限,隨個人經驗記憶設立 念包含不同層次,本體念,總體念,六塵念,受念,到思想念 受念與思想念分善惡,令身心向上者為善,反之為惡 本體念超二元,總體念與六塵念為原始心物現象,與演變,無分善惡,本然 生命的出現與感受,來自於本體到總體,包括身心原始訊號,到感受,到思想分別之全部現象與可能 但是,多數人,大部分時間,都忙於語言思考感受,與個人記憶主導的大腦更新與想像,喪失了生命本來總體之察覺與感受 由於大腦記憶系統記憶限制,與線性推斷,是不能全方位的去感知生命的實況,與可能。單靠個人大腦記憶和推斷去生活,容易造成知見偏差,迷失,與沉淪 所以,要體會人生的幸福快樂,我們要做的,不是繼續的發展個人大腦(思想心,個人意),而是要去探索和發展大腦之下的生命總體和本體(總體念,本體念) 具體練習大綱,為: 1)明辨:令身心向上者為善,反之為惡 2)淨化:去惡心,揚善心 3)培養生命能:習定,調身,探索智慧,感受存在 4)生命開展:本體中,讓生命綻放 為正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