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

  • 四十二章經 3 – 割愛去貪

    四十二章經 3 – 割愛去貪

    「佛言。剃除鬚髮。而為沙門。受道法者。去世資財。乞求取足。日中一食。樹下一宿。慎勿再矣。使人愚蔽者。愛與欲也。」 – 四十二章經 3 我們先看一下原文,“佛言,剃除鬚髮,而為沙門 ”。一般傳統的佛教儀式,就是要出家,要全職修道,就是需要削髮為僧,而儀式上成為一個佛的弟子,就稱爲沙門。 然而,我們需要怎樣做呢? “受道法者“ 就是要“去世資財,乞求取足”。 第一,就是去除物質上、世間財物上的執著,和貪求。所以在傳統的印度佛教裏,他們會出家,會散掉自己的資財,辭別親人,至於吃飯呢,他們就會去托鉢,每天去敲門乞求食糧,而且是 “日中一食“,意思是每天只吃午飯,早餐跟晚餐都不吃,這就是古印度的傳統。 至於“樹下一宿”是什麽意思呢?他們沒有自己的家,因為沒有財物,沒有資產,有時候,有些皇帝或會蓋一些廟宇給他們住,否則他們就是住在森林裏面。在印度的場景裏,就是熱帶氣候,草原樹林,有些灌木,菩提樹等等。樹下一宿所指的,就是他們連對同一棵樹,都不會連夜的寄居,就是連在同一棵樹下休息的那份執著,都要破除。 “慎勿再矣”,就是指不再重複。 “使人愚蔽者,愛與欲也”。 其實第三章究竟在説什麽呢?我們第一、二章,就講到修道的結果是怎樣,而第三章開始,就是我們修道的實質內容,應該怎樣做,怎樣去修行。 第三章的第一個重點,就是說我們的貪心。一般我們的小我所追求的,所執著的東西是什麼呢?這就是第三章所講的。 我把它的內容,歸納成五個部分,而中國的修行者,一般形容“貪” ,有五種。大家有沒有聽過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 至於第一句的削除頭髮,其實是什麽意思呢?不是說單單剃掉頭髮那麼簡單,而是去掉我們對外在,對“色”的貪,對美麗東西的貪,因為頭髮,尤其是健康,烏黑的長頭髮,其實是一個很優逸的景象。所以很多人都留長頭髮,古時候的女孩子男孩子都會留長頭髮,會裝扮,梳理得整整齊齊。這個是對美色的一個追求。那爲什麽要削掉頭髮呢?就是明知道人喜歡頭髮,我偏要剪掉它,以表明我是有決心是衝破我自己的執著,而執著的其中一部分,就是對美色的執著。這就是第一點。 第二點,除了對色的執著,還有什麼執著呢?那是很普遍的,就是對財的執著,尤其是我們香港這個地方,對於這份執著特別的強。執著於銀行戶口有多少個數字,收入是多少,住的房子有多大,價值多少,住在哪一區。這些都是對世間的財物的追求,嚴重者就變成執著。 所以,去世資財對一些出家人來說,就是是一個挑戰。能不能把親愛的錢財、物資都可以撒放出去,放下呢?所以 symbolically,去世資財,其實就教我們放下對世間財物的一個貪念和執著。 第三點,爲什麽要乞求取足呢?基本生活的需要求人施捨;吃的、住的地方、日常的必需品、衣服、所托著的那個缽等等,對於古印度的出家人,他們都要去乞求,比如去求當時的皇帝去補助僧團日常生活的開支,住宿等。這就是傳統印度出家人的生活方式,不會有一個自己的 fund 去 sustain 他們的運作。 當然,隨著時代的轉變,後世的印度,或者是傳到中國之後,又有不同的制度出現。譬如中國的出家人會自給自足,會自己下田耕種,種菜,種稻米。而印度的,連這一步都沒有做,一定要去托鉢化緣。但是,我們不是在討論哪一方的制度比較好,或者不好。這裏的精粹,是要在乞取的時候,一般來說,都不是那麼容易去接受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試過到街上賣旗,提著一個錢袋 “先生小姐,唔該幫手買個旗丫”,然後他們就扔一兩塊錢進去。這是要放下自己的尊嚴,然後去請求人家去支持某些慈善機構。 這個過程,其實對於修行上,是一個很好的練習。我要放下我的尊嚴,對於名聲的執著或者是追求,然後去跟其他人乞求。這裏我們看到,乞求取足,其實是在説明要去掉我們對名聲、外在的 reputation 和social status 的堅持和執著,並且去除我慢。 就好像我們在做禮拜、練習的時候,要放下,要鞠躬,要五體投地。其實這就是象徵要放下對自我中心的執著、我慢。這就是乞求取足這一句的意思和作用。 在這裏,也會感受到緣起的無常。當乞求的時候,有施主給飯,就得有飯吃,如果沒有人施捨,就沒飯吃了。這就是世間無常的體驗與感受了。這就是關於“名”的。 最後兩個,就是關於“食”和“睡”。“日中一食”就是去除我們對於吃的貪念。在物質豐富的地方,其實飲食除了令我們溫飽,和補充能量之外,很多時候,也變成一種享受。比如是味覺上的享受,吃的東西是否很新鮮,或者有 variety,令我們的觸覺得到了刺激,那種是一個吃的享受,享受是沒問題的,有福報就享受,是很正常的,但如果我們執著長期都有吃的刺激,那恐怕就變成一種束縛了。 不論是亞洲人、中國人,或是香港人,都特別喜歡吃東西。大家可以反思一下,當我們每天吃東西,其實那個 purpose 是甚麼呢?我們吃多少,是單純身體上的需要嗎?有多少是額外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享受呢?後者就是修行人要留意的地方。如果過度追求,不單止變成一種束縛,也會助長小我的執著,和貪食的執著。 最後,“樹下一宿”也一樣。是關於生活資具上的貪,和渴睡。不是叫大家不睡覺。適當的休息是需要的,但適當休息足夠,充滿電以後,就應該要起床了,要動的時候,我們就要起床活動了。 以上就是五個貪了。我們可以反思一下:自己的人生之中,對美色的貪求、追求有多少?對財物的追求有多少?對名聲的追求又是否合理?日常所吃的食物,是否充足恰當的呢? 作息和生活上對的資訊追求,是否適宜?這些,都是修行人時刻需要去反省的。 貪的問題,就是會虛耗生命能量。這裡說的貪不是指一般的追求,不是針對基本對食物、飲食的需求,而是過份的,excessive 的程度,當太超過的時候,就會變成沉迷。就像賭博一樣,離開了賭場之後,都經常想著要回去,或者,當這個行為影響到正常生活的時候,就已經是屬於失衡的情況,這是會讓人無止境地去追求,不能自拔的。 那麽,究竟誰在貪呢?當然就是由小我去主導,就是小我去貪這些東西。本質上,這是短暫和虛幻的。但其實,貪也有不同的層次。剛才所說的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- 是屬於外在的,比如是食物、財物等。中度的貪,就是一些對名利、權力、感情的執著,都是貪的對象。 至於大貪呢,其實對於內在的境界,都可以是一種貪。所以修禪定的修行人要留意嘍。當一些很絢麗、很燦爛的禪相,或內在境界出現的時候,如果對他們有所執著,其實都是貪的一種。 但是,說到貪那麼的惡劣,唯一沒有副作用的貪,就是—貪修行只要把貪念轉移到修行上:修大道,修真理,修解脫,修回家,回到真正的自身,修法身……這些都屬於良性的貪。 因為,回歸大道的時候,我們是超越了二元對立,達到心物一元,包容一切,也能容納森儸萬象,那時候,當您都與全世界融爲一體的時候,還有什麼可以貪,哪裏還有貪的對象呢? S:“ 與全世界融爲一體啫係咩意思?”即內在的境界,您已經是與全世界為一,您就是全世界。以方便的説法,就是變成大我的時候。譬如說,這間房裏,我們五個人,分開看就好像五個獨立的個體,五個個體以外,有個投射屏 幕,有個房間。但當我們的覺知,對自己的概念,由一個獨立的身體,轉化成整個空間的時候,我們就變成了這間房的整體。當我變整個房間的整體時,我就不需要再貪某張書桌,或者某個屏幕,或者是某一盞燈。因為我已經成為了書桌、屏幕,和燈的整體。就好像娶老婆一樣,當您結婚之前,您覺得娶了老婆回來,好像一個外在的人,變成了我的一部分。娶了老婆之後,您倆就成為了一個整體,不需要再貪了,因爲心量已擴大了,大家已經成為了一個整體。 另一個例子。譬如我們剛剛去了武當山,住了一些很美的民宿。在還沒住之前,我覺得那裏很…


  • 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

    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

    「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;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」-圓覺經, 普賢菩薩章 – 因緣和合之身心現象,本質為幻,變幻無常 知之,並住於妄心未生之際,即離 一念不生全體驗,本自具足,不需做任何之描述或處理,為不作方便 – 離幻之際,即是本覺 本覺中,超脫含容,雜花莊嚴,並無層次或次第之分,故無漸次 – 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;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- 楞嚴經 – 道理悟得到,為頓解,無漸次 道理活得出,為漸行,有次第 – 道理通達,理無礙 生活通達,事無礙 理事通達,理事無礙 熟後相泯,事事無礙 – 真理水平1000 是個準確的真理敘述,與完整的修行藍圖


  • Taochat 2025 – Cultivate Relationship

    Taochat 2025 – Cultivate Relationship

    What a blast interacting with friends and stude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! We discussed ways to discern positive vs. negative relationships, and ways to improve them towards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happiness. #online#community#taochat#cultivate#relationship#personal#collective#wellness#happiness